相比于八路军的建立,新四军的成立具有显著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尽管叶挺担任新四军的军长,项英则为副军长,但由于叶挺并非中国共产党党员,因此党内明确规定,项英是新四军的政委、军分会的书记,且军分会的正式成员也并不包括叶挺。再者,项英采取的是“家长式领导”方式,他对非党员的叶挺缺乏足够的尊重,甚至在一些重要的文件上不给叶挺知情权,也未能坚定贯彻执行向敌后发展这一战略方针,这使得叶挺感到无法施展个人的能力一直牛配资,也无法开展有效的工作。这种领导体制和实际操作问题,最终一直牛配资导致了叶挺的“四次辞职”和两次准备“出走”的事件。
通过这段时间叶挺在新四军的表现,蒋介石没有想到一个非党员的叶挺,竟然完全服从共产党领导。蒋介石因此决定借叶挺“出走辞职”一事为契机,重新审视新四军的问题,甚至有了换掉叶挺的军长人选的计划和打算。
对于新四军领导层出现的这类困境,特别是蒋介石打算利用这一局势更换军长,毛泽东主席高度关注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来化解这一危机,确保新四军的稳定与发展。
展开剩余67%首先,毛泽东主席指示周恩来立即前往重庆,与叶挺会谈,帮助他解除思想上的包袱。周恩来和叶挺的关系非常密切,早在南昌起义时,他们就曾并肩作战,并且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背景下,叶挺加入新四军时,也是和周恩来提前协商好的。因此,周恩来与叶挺的沟通并不困难,且双方有着较深的私交和政治信任。毛泽东要求周恩来不仅帮助叶挺解开心结,更要注重叶挺在新四军的工作开展,特别是要解决叶挺的实际地位与职权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新四军的未来发展及广大民众对共产党态度的影响。周恩来还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叶挺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帮助新四军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最终,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并经中央军委批准,于1939年1月对新四军委员会进行了重要的领导调整,原本由项英担任主任的职位,改由叶挺担任正职,项英担任副职。此举使得叶挺名正言顺地承担起了新四军的主要领导责任。
其次,毛泽东要求叶挺明确表示愿意回到新四军工作,公开向蒋介石表达自己的态度。叶挺虽然非党员,但他曾是蒋介石亲自任命的军长,若叶挺坚持回到新四军,蒋介石的反悔和撤换叶挺的计划会显得不合时宜,甚至可能影响蒋介石的个人威信。尤其是叶挺作为一位广为人知的北伐名将,撤换他将会在国内外造成不小的波动,蒋介石必然会权衡这些影响。
最后,如果蒋介石坚持要更换叶挺,毛泽东主席明确指示周恩来表明共产党方面的强烈反对立场,并要求蒋介石纠正这一错误决策。毛泽东特别强调,这一问题涉及原则,绝无妥协余地。换句话说,共产党方面坚决要求叶挺继续担任新四军军长,绝不会允许国民党方面介入,选其他人取代叶挺。
经过一番周密的政治斗争,周恩来耐心细致地做了叶挺的思想工作,最终成功化解了蒋介石欲更换军长的计划。叶挺最终顺利回到新四军,继续担任军长。
为了进一步缓解新四军领导层的矛盾,周恩来还特别利用视察皖南新四军军部的机会,专门与项英进行了沟通。尽管项英心中并不完全认同这一做法,但在大局面前,他也无法抗拒,也不宜完全排斥。于是,项英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承认合作、争取团结的姿态。尽管内心依旧有所坚持,但从表面上看,叶挺和项英的关系也有所缓和,为新四军的发展和团结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新四军文献》《新四军战史》一直牛配资
发布于:天津市益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