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王四年,吴王余癸在此时修建了“子罗城”,由于城池高大坚固,因此被命名为固城,这座城即为今日高淳区固城镇的原址。追溯历史渊源,溧水只能算是高淳的“弟弟”。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实施郡县制凯狮优配,改濑渚邑为溧阳县,涵盖了现在的溧阳、高淳全境及溧水区南部地区。到隋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永世县被废除并并入溧阳县,次年改为溧水县,治所最初设在高淳的开化,后来迁至溧水的永阳。从此,高淳便进入了800多年的溧阳县历史。可以说,固城在当时不仅是如今溧阳市、溧水区和高淳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唐朝时期(公元620年),溧水东部地区被划分出溧阳县凯狮优配,县治设在旧县村。
到了明孝宗朱佑堂的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溧水南部的七个乡被划分出来设立了高淳县,县治定在淳溪镇,并隶属于应天府。至此,高淳与溧水正式分开,已有530余年。
至于双牌石的由来,虽然是真是假尚难考证,但它反映了当时高淳县令粗心大意且过于仁慈的行事风格。县令们分别从永阳和淳溪出发,溧水的县令态度严厉,命令四名壮汉搬动一块巨大的界碑,结果他们慢慢地走了30里才完成。而高淳的县令则显得更为讲究面子,竟然让人把石碑砸断,四个士兵轮番背着碑一路狂奔,结果走了90里才相遇。用今天的话说凯狮优配,这样的行为就像是表面上看着有些做作,实际上内里却充满了矛盾和无奈。
展开剩余59%这一小插曲并不能完全反映真相,但它从侧面描述了高淳人精明能干、勤奋好胜,然而也容易过分注重面子。而溧水人则往往以聪明和狡猾见长,擅长动脑筋。或许这其中有人不太高兴,毕竟两地是同根同祖的兄弟,为什么要这么斤斤计较呢?虽然如此,国是国,家是家。兄弟一旦分开,难免各自为战,各自考虑各自的利益。
回顾520年后的竞争,尽管高淳在人口和经济总量上曾远远领先于溧水,但如今地理优势和交通便利已经无法成为高淳的绝对优势。在传统农业社会中,高淳一度完全不把溧水作为追赶的目标。然而,改革开放后的2013年以后,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溧水在经济总量和人口增长上实现了突破,GDP达到千亿以上,超过高淳的1.6倍,且十年间,溧水的人口增长了7万余人,而高淳仅增加了一万多。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高淳人凭借造船、运输、建筑和养殖等多方面的优势,一度让溧水显得逊色。但高淳人对于面子的追求却常常掩盖了实际利益的重视。
“骄兵必败”这句古话道出了高淳的困境。当时南京市委对两地的援助是非常公平的,明明两地的经济都未达到小康水平,却准备给予救助金。高淳的书记却一脸自豪地宣布,“本县早已迈入小康水平”,因此救助金完全可以忽略。而溧水的书记则哭诉经济困难,把高淳的救助金视为一种特殊的扶持。这种情形不仅限于官员之间,也反映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高淳人爱面子但忽视大局。一位负责高淳水产养殖的专家,刚刚到兴化不久,就因为声势浩大开始宣传并承包了2000多亩地。但一年后,兴化七八十万亩的水面压得高淳的20多万亩有机螃蟹几乎全毁。
最终,高淳的经济竞争力明显落后,虽然其历史文化深厚、人民勤劳能干,但在经济时代,这些曾经的优势反而成了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如今的溧水,无论是GDP过千亿,还是增速和人口增量,都大大超过了高淳,特别是在人口上的增长,十年的累计已经接近高淳的总和。人多,才有真正的发展机会凯狮优配,看来,未来的高淳只能在一旁望着溧水的步伐。
发布于:天津市益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