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金国的建立为中原带来了新的历史转折。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上京会宁府建立了金国新玺配资,十年后,成功推翻了辽国的统治,成为新兴的中原势力。随着金国吞并辽国的大部分领土,他们也面临了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如何防守辽阔的北部边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当时,虽然铁木真尚未崛起,蒙古草原的部落仍然由鞑靼、阻卜等强势部落主宰。蒙古崛起后,曾向金国投降的部族,如塔塔儿、契丹和汪古等,也开始反叛,而西辽势力依旧在旁虎视眈眈。金国所面临的局势逐渐变得复杂,如何保障北疆安全,成为女真统治者亟需解决的课题。
女真族,虽然以渔猎为生,但在防守北疆的问题上,其解决方式与历代中原王朝并无太大不同——修建长城。那么,女真民族的长城与农耕民族所建的长城,又有何不同之处呢?
展开剩余77%金朝初年,尽管也修建了长城,但其结构和风格与历代长城有所不同。事实上,无论是女真人还是元代的史学者,都并未将这些防御工事称作“长城”,而是多以“界壕”或“壕垒”来命名。然而,一些汉人所写的历史记载中新玺配资,依然称其为“长城”,而明代修订的《元史》也延续了这种说法。
时至今日,关于金代的“界壕”是否应被视为长城,仍然存在争议。尽管大多数学者认为金长城属于“界壕”,但许多人对其长城性质提出疑问。原因在于,金代的长城与其他朝代相比,显得十分简陋。作为仅比明长城早百年的防御体系,金长城的结构看起来显得过于原始。金人和元代史家称之为“界壕”或“壕垒”,似乎更能形容其简陋性。
与现今流传下来的以明长城为代表的壮丽防御工程相比,金代长城显得极为简陋。明长城作为历代长城的集大成者,墙体大多由石砖砌成,结构完备,辅以关隘、烽火台等军事设施,形成一套严密的防御系统。而金代的长城,许多遗址的主体部分则是由堑壕和土墙构成。堑壕是形状呈倒梯形的壕沟,而墙体多由挖土时留下的土堆构成。由于施工材料和工艺较为简陋,这种墙体的坚固性远不如明代的砖石长城,金代长城的墙体相对较矮新玺配资,甚至曾有蒙古骑兵轻松翻越的记载。
为了弥补墙体不足,金代在部分长城设施外加设了堑壕作为阻敌手段。此外,为了加强防御,金人有时会在内外修建双重墙体和堑壕,形成更复杂的结构,这样的“双壕双墙”设计虽然防守性更强,但由于施工成本较高,通常只在战略性重要的边界防线才会建设。
另外,金代的长城修建地点也与其他朝代有所不同。边堡是长城防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设施,通常建于险要山地,以便通过高地防止敌军接近。然而,金人却偏爱选择地势平坦的地方修建这些防御设施。此举并非草率,而是有其深意。金代的边防设计是为了适应其骑兵部队的特点,虽然地势较平坦,但骑兵部队的机动性和冲击力可以在这种地形上发挥更大的优势。平坦的地面方便骑兵迅速集结,并进行冲锋作战。
尽管如此,金代长城的局限性仍然十分明显。与明代长城的高大雄伟相比,金代的长城显得简陋而不堪一击。尤其在金朝后期,随着金国政权腐化,北部防线逐渐薄弱,虽然金代一度依赖以骑兵为主力的防御力量,但最终,由于管理松散和政策失误,金国的北部防线在抵御蒙古入侵时显得力不从心。
金国的覆灭不仅仅因为其长城的简陋,更多是由于内部腐化、统治者对边防不重视以及各族部队的反叛。金国虽然建立了有效的防线体系,但随着蒙古的崛起和金国内部问题的加剧,金国最终未能抗拒外敌的入侵。而金代的“界壕”是否能够称为长城,虽然历史上有诸多争议,但其防御功能依旧不可小觑。
发布于:天津市益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