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在庐山会议召开后,洪学智不再担任总后勤部长的职务,被调派到吉林省负责地方工作。这个改变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那么,究竟由谁来接替这一重要的职位呢?周总理于是向罗帅请教,希望能够推荐合适的人选。罗帅依据“广纳贤才,消灭山头又照顾山头”的原则信钰配资,最终提名了王新亭和王宏坤作为候选人。
然而,为什么最终选择邱会作来担任总后勤部长呢?回顾他的革命经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邱会作的后勤工作始于土地革命时期。早在1934年信钰配资,他就被调任到总供给部担任统计员;到了1936年,他升任红军总供给部粮食处处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被任命为八路军供给部副部长,1940年又担任新四军四师供给部的政委。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才真正来到前线,开始担任政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前线经验。
展开剩余64%新中国成立后信钰配资,邱会作在中南军区政治部担任第二副主任。1954年他奉命调至北京,成为总后勤部的副部长兼副政委。当时,总后勤部面临着重大挑战,后勤工作的方向尚不明确,干部老龄化、身体状况差,工作能力不足,甚至文化水平也较低。随着抗美援朝的爆发,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急需一支年轻且能力突出的干部队伍。
1953年,周纯全刚从朝鲜返回,就被调任为后勤部副部长兼副政委。之后不久,洪学智接替了周纯全的职位,而黄克诚在同年兼任总后勤部部长。由于黄克诚同时还担任军委秘书长和副总长等职务,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总参,因此总后勤部的工作主要由洪学智和邱会作共同负责。对于邱会作来说,他并不十分愿意从事后勤工作,对这一岗位也缺乏长期打算。那时,他还兼任后勤学院的院长,手头的事务可谓繁杂。
1957年,彭德怀找邱会作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讨论谁更适合与洪学智一起负责后勤工作。邱会作毫不犹豫地表示,洪学智更为合适,因为他刚从朝鲜战场归来,具备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进行后勤工作的丰富经验。毫无疑问,洪学智在这方面确实展现了出色的能力,在朝鲜战争期间,他成功建立起一条坚不可摧的钢铁运输线,彻底解决了志愿军的后勤问题,确保了志愿军在生活和武器各方面得到充足的保障。
尽管洪学智被任命为部长,周总理却有意让他去国家经济委员会担任副主任,毕竟他在战争年代也曾参与财经事务,具备相关专业素养。然而,洪学智对此并不十分愿意,他还让罗帅去找总理替他说情。邱会作随后离开了总后勤部,前往党校和高等军事学院学习,学制为三年。1959年庐山会议后,洪学智离开部队,而此时的邱会作仍在学习之中,当他获知自己被任命为部长的消息时,完全没有思想准备。
选择邱会作负责后勤工作的原因显而易见信钰配资,他不仅在过去积累了丰富的后勤工作经验,还曾担任过总后勤部的副部长兼副政委,对后勤部的工作流程十分熟悉,对干部的情况也了如指掌,并且年轻有为。因此,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整整12年,直到1971年以后才结束这段难忘的经历。
发布于:天津市益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